中国认可

国际互认

检测

TESTING

CNAS L3883

淬透性检验
非金属夹杂物
化学分析
低倍组织
硬度试验
晶粒度
力学性能
脱碳层深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非金属夹杂物

 

   

  钢在高温冶炼及浇注过程中,钢液中的各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化合而成的反应物、炉渣、耐火材料的存在形成了非金属夹杂物(宏观或微观夹杂物)。一般而言,钢中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物按形状主要分为氧化物、硫化物、硅酸盐和球状氧化物物等四大类。

  它们存在于钢种虽属含量极少(虽少但不可避免),但对钢的性能危害性不可忽视,其危害程度是与夹杂物的类型,大小,数量,形态和分布等有关,塑性、韧性、强度、疲劳极限和耐蚀性等受到显著影响,同时也常常影响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工具的寿命。危害的形式主要表现为:1)夹杂物作为晶核形成非均匀形核领先相,形成带状组织等不均匀组织;2)夹杂物本身的分割作用所造成的各向异性;3)造成疲劳裂或应力开裂的裂纹源4)夹杂物尤其是脆性夹杂物影响材料的热加工性;5)影响材料的整体连续性和一致性。

因此,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,材料的使用单位对非金属夹杂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视。目前,夹杂物较为常用的检测标准主要有三种:第一种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/T10561-2005《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》,方法中又分为最恶略视场法和平均级别法,即A法和B法,因为A法简单易行、省时省力,通常国内采用A法的情况较多;第二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E45《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Inclusion Content of Steel》,该标准中有5中方法,其中A法与GB/T10561-2005的A法区别不大,所不同的主要之处在于取样数量的不同;第三种标准是德国的DIN50602标准,该标准的K法采用一种综合夹杂物种类、数量以及分布的综合指数(如K3[O]、K4[S])来综合评定夹杂物,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衡量了夹杂物的影响,为很多材料研究所所津津乐道。目前该标准虽已作废,但是仍然偶尔有用户指定采用该标准评定夹杂物。